那為什麼說要結合,是因為很多人對歷史研究的「史觀」不甚了解。
史觀可以粗淺的來說,就是意識型態。
比如說,史記談伯夷、談叔齊,不只是單純憑著一股氣說「不食周粟而亡」,史記詮釋的是他吃完首陽山的草,沒東西吃才餓死。所以這才引出能無怨乎。
這就是司馬遷的意識型態,他認為「天道無親,常予善人」這句話是錯的。應該是各從其志,從吾所好。
但東方也常常是把這個結合道德,隨意修改。那這樣子常常就無法建立在真實上面。
比如說歷史上所謂奸臣形象者,常常在正史描寫就變成全然的壞面貌。 這邊推薦 張宏杰的另一面: 歷史人物的另類傳記重新描寫所謂的奸臣。不會有人一出生就想要做壞事,或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他會有許多掙扎、許多選擇,最後成為歷史的樣子。而歷史研究常常不只是要呈現他是怎麼樣,更想要呈現他為何這麼樣,假使我們成為他,能做出更好的選擇嗎?
又如說有傳言現在看到的史記不是正版,司馬遷自己藏私了一份。但這句之所以是傳言,代表是沒有說服力的。史記五十二萬七千多字,全部寫在竹簡上,那是一大車又一大車的竹簡。光完成就沒有心力了,何況是再多抄一份。當然隨著版本流傳,文本會有增刪那是十分正常的,這邊就丟給版本學。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