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tea

Month: 2025-09

2025-09-01

ddio 09:05:30
今天(行事曆上)有小聚!

我正在趁保母放假的空檔出來放假,所以晚上高機率不會上線 🤸‍♀️ 太久沒機會上線,至少先分享最近在處理的居住題目~~

最近都在花園新城看房子、算錢,發現這種都會週邊的衛星社區,因為房價低,但租金卻沒有跟著降那麼多,所以租金房價換算的投報,反而讓出租變成可行的理財工具,滿有趣的。

但也因為這樣延伸不少問題就是,像是租屋條件惡劣、租金(為了反應自以為的房價而開得)過高,但體感新店的租屋普遍如此就是。

反過來說,因為購屋出租的投報,就算是整層出租,大概也可以做到 5% ,或許就有機會學國外的案例,用基金會買下來,保證永遠用合理的租金,出租使用?
我提議改成下週一!我今天還在峇里島也是沒時間上線 🌊
那週二可以嗎 XD 反正短時間內不會有實體
我有時候週一回去上瑜伽
哈哈哈可以啊
耶耶那下週二!
YC (Yichun) 2025-09-01 23:01:12
我應該也可以~
所以是今天?小聚?
今天七點半~~

我應該還在幫小朋友洗澡,大概八點加入
嗚 結果我同事們對我發出晚餐邀約,這是我在印尼跟他們最後一個一起吃飯的機會,今晚上線我先pass 🥺
YC (Yichun) 2025-09-09 18:11:40
那要改八點嗎?
可以呀,我今天有點擔擱,可能八點會邊顧小朋友邊聽大家聊天 XD
我可以聽
但我沒有連結
還在上班
YC (Yichun) 2025-09-09 20:05:24
今天有線上小聚喔,歡迎大家上來聊天~
ddio 09:05:30
今天(行事曆上)有小聚!

我正在趁保母放假的空檔出來放假,所以晚上高機率不會上線 🤸‍♀️ 太久沒機會上線,至少先分享最近在處理的居住題目~~

最近都在花園新城看房子、算錢,發現這種都會週邊的衛星社區,因為房價低,但租金卻沒有跟著降那麼多,所以租金房價換算的投報,反而讓出租變成可行的理財工具,滿有趣的。

但也因為這樣延伸不少問題就是,像是租屋條件惡劣、租金(為了反應自以為的房價而開得)過高,但體感新店的租屋普遍如此就是。

反過來說,因為購屋出租的投報,就算是整層出租,大概也可以做到 5% ,或許就有機會學國外的案例,用基金會買下來,保證永遠用合理的租金,出租使用?
我提議改成下週一!我今天還在峇里島也是沒時間上線 🌊
那週二可以嗎 XD 反正短時間內不會有實體
我有時候週一回去上瑜伽
哈哈哈可以啊
耶耶那下週二!
YC (Yichun) 2025-09-01 23:01:12
我應該也可以~
所以是今天?小聚?
今天七點半~~

我應該還在幫小朋友洗澡,大概八點加入
嗚 結果我同事們對我發出晚餐邀約,這是我在印尼跟他們最後一個一起吃飯的機會,今晚上線我先pass 🥺
YC (Yichun) 2025-09-09 18:11:40
那要改八點嗎?
可以呀,我今天有點擔擱,可能八點會邊顧小朋友邊聽大家聊天 XD
我可以聽
但我沒有連結
還在上班
YC (Yichun) 2025-09-09 20:05:24
今天有線上小聚喔,歡迎大家上來聊天~

2025-09-03

ddio 21:49:26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509030274.aspx

內政部要把保障最短租期 + 租金漲幅上限放進租賃專法也,也太先進!九月會提案,不知道到時候會怎麼規範啟動條件。

我的體感是這幾年很多物件轉給業者做了,這些物件接下來,也都會走租賃專法,所以黑市 & 代管之間對租客保障,會越差越多。但租屋依然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不知道修法會產生什麼影響就是。

中央社 CNA

政院:租金補貼範圍擴大 2028年前社宅再釋出1.1萬戶婚育宅 | 政治 | 中央社 CNA

為讓民眾願婚、敢生、能養,行政院政務委員陳時中今天表示,中央將推出4項「穩居」政策,包含今年起至2028年,將從社宅中釋出20%,共1.1萬戶「婚育宅」,讓育有0歲到6歲小孩的家庭能住滿12年。此外,也會擴大租金補貼範圍至每人每月平均所得低於最低生活費3.5倍,且新婚加碼1.5倍、每增加1名孩童再增加0.5倍。

突然好奇:目前這種對屋主不利的法條,立法的阻力大不大?
我猜應該是難以阻止?推論原因:
• 房東人數 < 承租人數,政治人物不怕丟選票
• 傳統房東多為個人經營,未形成產業(或是有房東工會之類的只是我不知道?),難以合力對政府施壓
• 租賃專法對於代管業者或許也是一件有利的事,可以作為武器與慣房東對抗,避免房東不合理的要求而增加業務難度。因此代管業者也會支持專法?
我很久沒更新業界資訊惹,這屆國會生態感覺也無法適用之前的規則,我不太知道要怎麼判斷 XD

有沒有業界人士要來說說啊~~
這專法可以聽聽歐本豪斯有一集再講
@a22252277 要分享一點你覺得有意思的嗎
第一、他是草案,就跟之前代理人法案一樣,還有得爭或胎死腹中

第二、代管業者聲音好像沒有進去討論,不然直接上保證打壞租屋市場正規化的趨勢,房東不租最大

第三、租屋糾紛說明、遷戶籍都說明出來不錯

第四、簽幾年、漲租價格公式化與價格天花板相對應的限制就很不好說

第五、弱勢族群與爛房客雖然不對等,但房東或介入的社工碰到一次你就會怕,尤其是老人與弱勢族群更會被歧視(做過社工經手多個老人之後,就很不好說)
我看到的代管都在各種罵 XD
所以就有得爭,這麼大塊肥肉不爭怎麼行。
反正我就在等新青安大反轉怎麼打這個球,影響租屋市場。
我也是40歲中年人,沒有房子(笑
光是自己要養老家父母房子DIY器具就買一堆,還是我自己,愛買?
要考慮工具一起買,一起共享嗎 XD
目前沒有人可以分,就自己慢慢買
嗯嗯,共享在這個時代比較反直覺,所以覺得費力(還要找人分、想機制)是正常的~~只是代價就是錢錢和空間,都要自己負擔,兩邊各有自己的成本
之前 Rentea 在修房子時,也有討論過要共享彼此的工具庫,實務上也的確是大家借來借去沒錯
新青安大反轉 是指泡泡破滅,還是指為了挽救而提出更破壞市場的政策?(好像兩邊都好不到哪去
我不是預言家,誰敢預言房市破滅,買了房子當然希望增值,沒買房子當然希望房價越低越好,這個泡泡已經吹30年。
但近期中央銀行老大,行政院發布宣布「新青安貸款」排除銀行法第 72-2 條不動產放款上限的規定,誰知道未來還能打房,還是活絡市場。
還有誰說台灣打房手段重,你可以讓他看看韓國打房手段,貸款直接歸零糕,第二戶直接沒辦法貸款。
但未來繳不出貸款斷頭潮與拋售潮,是可以視,因我有蠻多朋友不會算自己的資本利得,五年後要繳錢保證唉唉叫
1
ddio 21:49:26
https://www.cna.com.tw/news/aipl/202509030274.aspx

內政部要把保障最短租期 + 租金漲幅上限放進租賃專法也,也太先進!九月會提案,不知道到時候會怎麼規範啟動條件。

我的體感是這幾年很多物件轉給業者做了,這些物件接下來,也都會走租賃專法,所以黑市 & 代管之間對租客保障,會越差越多。但租屋依然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不知道修法會產生什麼影響就是。
突然好奇:目前這種對屋主不利的法條,立法的阻力大不大?
我猜應該是難以阻止?推論原因:
• 房東人數 < 承租人數,政治人物不怕丟選票
• 傳統房東多為個人經營,未形成產業(或是有房東工會之類的只是我不知道?),難以合力對政府施壓
• 租賃專法對於代管業者或許也是一件有利的事,可以作為武器與慣房東對抗,避免房東不合理的要求而增加業務難度。因此代管業者也會支持專法?
我很久沒更新業界資訊惹,這屆國會生態感覺也無法適用之前的規則,我不太知道要怎麼判斷 XD

有沒有業界人士要來說說啊~~
這專法可以聽聽歐本豪斯有一集再講
@a22252277 要分享一點你覺得有意思的嗎
第一、他是草案,就跟之前代理人法案一樣,還有得爭或胎死腹中

第二、代管業者聲音好像沒有進去討論,不然直接上保證打壞租屋市場正規化的趨勢,房東不租最大

第三、租屋糾紛說明、遷戶籍都說明出來不錯

第四、簽幾年、漲租價格公式化與價格天花板相對應的限制就很不好說

第五、弱勢族群與爛房客雖然不對等,但房東或介入的社工碰到一次你就會怕,尤其是老人與弱勢族群更會被歧視(做過社工經手多個老人之後,就很不好說)
我看到的代管都在各種罵 XD
所以就有得爭,這麼大塊肥肉不爭怎麼行。
反正我就在等新青安大反轉怎麼打這個球,影響租屋市場。
我也是40歲中年人,沒有房子(笑
光是自己要養老家父母房子DIY器具就買一堆,還是我自己,愛買?
要考慮工具一起買,一起共享嗎 XD
目前沒有人可以分,就自己慢慢買
嗯嗯,共享在這個時代比較反直覺,所以覺得費力(還要找人分、想機制)是正常的~~只是代價就是錢錢和空間,都要自己負擔,兩邊各有自己的成本
之前 Rentea 在修房子時,也有討論過要共享彼此的工具庫,實務上也的確是大家借來借去沒錯
新青安大反轉 是指泡泡破滅,還是指為了挽救而提出更破壞市場的政策?(好像兩邊都好不到哪去
我不是預言家,誰敢預言房市破滅,買了房子當然希望增值,沒買房子當然希望房價越低越好,這個泡泡已經吹30年。
但近期中央銀行老大,行政院發布宣布「新青安貸款」排除銀行法第 72-2 條不動產放款上限的規定,誰知道未來還能打房,還是活絡市場。
還有誰說台灣打房手段重,你可以讓他看看韓國打房手段,貸款直接歸零糕,第二戶直接沒辦法貸款。
但未來繳不出貸款斷頭潮與拋售潮,是可以視,因我有蠻多朋友不會算自己的資本利得,五年後要繳錢保證唉唉叫

2025-09-05

ronnywang 09:41:02
上個月去了一趟德國捷克玩,讓我對居住議題有了一些不同感受,來借 reatea 頻道碎碎念閒聊好了 XD

我最大感受是覺得好像我是人類族到了一個精靈族的世界,在台灣好像30年已經是個準備邁向死亡的老房子,但在德國和捷克,200年的房子都還是壯年房,我就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別,以及台灣房地產究竟該怎麼發展比較好,我就有了一些思考。

1. 台灣的房子有可能也活到 100 歲以上嗎?
2. 如果台灣的房子註定壽命就是人類族不能跟精靈族比,我們有為了房子的衰亡而做準備嗎?
3. 德國捷克可以做到房子定期修繕並且房子蓋的風格統一,為什麼台灣房子都可以亂蓋?
這些思考我自己的想法我寫進 threads 裡面不要洗板 XD
台灣房子無法長壽到底是現實還是只是缺少有制度的修繕維護呢?

有一派是說台灣地震多颱風多,本來房子壽命就註定無法長,不能跟德國這種沒地震的國家比(但是德國有雪,雪好像對房子也是很沉重的負擔?)

但是歐洲許多國家如德國,他們是在制度上就會強制房屋必需要持續被修繕維護,如果台灣能有制度針對所有住房都有持續定期檢查並且持續補強修繕,是否有機會其實維持超過他預期壽命呢?

這一題我覺得好像找不太到相關討論….
2. 如果台灣的房子註定壽命就是人類族不能跟精靈族比,我們有為了房子的衰亡而做準備嗎?

感覺台灣唯一應對房子衰敗的手段只有都更,但這幾年看起來都更是個解決不了問題的手段,消化速度比不上房子老的速度,而且都更這招好像只能用一次,六樓高的老房子都更後成為十五層樓的房子,下一次他老了衰敗要再都更成為三十層樓的房子嗎?

關於應對衰敗,我聽說日本的作法是他們房屋每年每月其實屋主都要支付高額的修繕重建預備金,那個預備金是可以做到大約三十年左右就存到足以將整個房子拆掉重建一棟新的程度,所以假如日本發生大地震房子垮了幾萬棟,可能他們八成的房子都有足夠的預備金足以拆掉重建,因此他們不需要依賴政府用都更或舉債來大量重建,相對起來台灣針對房屋重建的成本完全是給政府來扛,發生大地震假如垮了一兩百棟房子,可能就完全要靠政府舉債來重建,感覺如果台灣發生了大地震應該會對台灣經濟造成很嚴重難以逆轉的衝擊吧….
3. 德國捷克可以做到房子定期修繕並且房子蓋的風格統一,為什麼台灣房子都可以亂蓋?

關於這點,我自己的猜想是覺得因為歐洲的宗教信仰造成,大多城鎮最高的建築物永遠都是教堂,你在城鎮大部份區域都可以抬頭找教堂的尖頭在哪找到教堂,他們有不成文的規定讓建築物絕對不能蓋超過教堂的高度,所以房子就不會像台灣大家都在搶高。

東京好像也有點類似,他們對富士山的信仰導致房子不能擋住別人看富士山的視線(某集柯南這還變成殺人動機 XD),所以東京房子也是高度有其規範。

相對起來台灣好像就完全想蓋就蓋,容積獎勵也是說給就給。記得以前宜蘭還很自豪說他們蘭陽平原有最美麗的海岸線,蓋房子是不能擋住別人的海岸線的,結果這個好像前幾年也破功了?
我自己覺得當一個德國人都住在超過 100 歲的房子時,他心中可能還是會想像這房子 100年後, 200年後會是什麼樣子,那麼在思考社會制度國家發展時,有比較高機率會為未來的世代著想。

但是當台灣人都住在覺得30年後就要換的房子時,他可能就只會思考自己這個世代要怎麼樣,就比較不會想到未來,所以台灣的很多政策感覺都只考慮十年內,考慮到二十年以上的都很少了…
好了,碎碎念完了 XD
我自己充滿 bias 的想法是:
關鍵在於很多地方的房子是用來生活的,是用來承襲文化跟信念的;台灣的房子是用來賣的。
也是,台灣房跟車是被放在同一種類的 XD
台灣人買房就是準備要換的,而且房比車很爽的是絕大部份換了之後還會賺錢
都不維護,賣了還能賺,那為什麼要花錢去維護而減少自己的收益呢?大概是這樣的思考邏輯。
而且整個地區大家都亂蓋亂改,只有自己一間努力維護保留下來……其實也跟沒有一樣(?)
萬一維護得太好,變成古蹟(或重要文化資產之類的),之後要裝個冷氣都很麻煩,為什麼要自找苦吃?
現實考量,當我想要修繕房子的時候,法規不給修繕頂樓違建
為了建築拉皮重整有一致性,你先過不同住戶意見,在經過鄰里長意見,議員選票還要不要,有意見的人一定會上升到選舉層面。
以我舉例,我修樓下一樓遮雨棚,因遮雨棚很爛會漏水滴的水泥地都爛了,光是意見調查就花一個多月,然後在拿9戶收錢每戶1000元的時候就會有人意見一堆,意見就算了收到錢最重要,還有畜生在做好的時候,特別按你家門鈴說我不要出錢,請還錢,好說歹說才不還錢,還凹說要折價。
老屋防水層面,我家是五六頂加,外牆漏水都可以露到4樓小瀑布、3樓哀北叫母,我們安排外牆清洗加防水漆,可以頂三到五年不漏水,還有二樓沒出錢還來靠邀,凹來叫我們塗漆,最後師傅還是幫幫忙塗。
你還要社區營造協助嗎?
你覺得拉皮重整會碰到那些問題
好想知道站在歷史觀點,住在台灣的人,到底都是如何看待房子的!如果從荷蘭佔領開始算,四百年來好像都是移民社會,房子能住個一兩代就不錯了?

回到近代,城市裡,大部分人住的公寓、大樓,也都是從空地蓋起來的,島內移民也持續發生,這些也都知道是最近一百年內的事,就視野來說,搞不好「想像一百年後的台灣社會」,還比「想像一百年後的房子」還要容易?或許流動、遷徙、重建,才是這裡的日常。
我自己是因為很喜歡老公寓,所以才會也想要透過定期維護,讓房子可以好好活下去。

但台灣制度上還不有待加強,社會也不習慣小型的自治組織(管委會被當作麻煩的坑),我是覺得,想要讓房子和居住者、社區一起長大的話,或許做好的方法,就是從我們住的地方開始,長出自治組織。
錯過展覽時間,忠泰美術館年度大展2025/8/31結束: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恆隆行網站有介紹
看影片的話
台灣+
黑潮:流變中的台灣建築
八集紀錄片透過國內外建築師、建築評論、都市計畫工作者的訪談,深入剖析台灣建築的發展脈絡與文化意涵。
科隆大教堂蓋了六百多年……台灣的「老」公寓其實很年輕(?)
chewei 哲瑋 2025-09-05 20:05:08
[挖坑] 盤點增設電梯的建物整建案例
https://g0v.hackmd.io/@chewei/Hyq0GcWRyg
有地震環境,和沒地震環境對於建築物的強固要求完全不一樣。
下雪環境,屋頂積雪只是向下的壓力,並且陡峭的屋頂可以排除這個問題。
建築側面的積雪壓力,有石材基座、和雪季的額外裝設檔雪板、牆可以應對。建築側風壓力就要看環境了。

但無論如何應該不會有像地震一樣上下、左右劇烈的搖晃。這狀況對於建築體的結構壓力和建材耐性是完全不同等級的事情。
日本的修繕基金,印象有看過,跟日本汽車稅金的概念差不多。
新屋的修繕成本很低,基金會保留著,老屋的修繕成本到了一個年限之後,會增加非常多。
當修繕成本高到一個程度,基金又有富於,直接拆掉重蓋比較划算。

跟汽車稅金,新車較低,當車齡到了一定年限之後會爆增,這時候當然換車比持續持有划算。
台灣的建築外觀、以及建築成本,一方面是沒有持有維護成本提撥的概念,二來是習慣上,不只建築相關,許許多多成本都外部化、公共化了。
外觀部份,我們並沒有整體一致的城市、社區景觀是公共財、不可侵犯的概念。
反而是建築外觀是私有產權的型態。

看日本、美國、甚至歐洲的建築與裝修影片有看過,對於部份社區、街區,會有社區共同景觀的法律規範。
新建、改建、維修的時候,除了結構、安全相關的法規,建築立面、門廊、圍牆、花園等的建材、設計樣式,需要經過審批核可。是這樣確保新建築以及老建築修繕過後,都能保持整體一致性。

美國甚至聽說過會有我家草皮不修剪、花園沒整理好,被鄰居告上法院的事情。
台灣圍牆內私人產權部份,不說花園沒整理,就算變成垃圾屋,都很難主張被侵害與要求改正。更別說外觀一致性以及清洗建築外牆立面了。
日本的木造房子,就算沒有地震,大概三五十那就是會爛掉需要重建,折舊也抓大概折舊到零價值。

台灣跟中國主流的鋼筋混泥土的房子耐用性高很多,被視為是資產,不但不要逐年減損,還要增值算投報率。
維修設備基本上租借起來使用妥善率不好說,另外自己買偏貴;光是我自己買高壓沖洗機、打磨的砂輪機,要處理樓頂地板,隔壁鄰居很支持,但施作的時候,隔壁棟閒我吵,我也不能說什麼。
另外工具的運轉效率也低,不然有人會需要相關工具的支援嗎(?
稍微回應一下 捷克比較不知道
德國的部分幾個因素可能與現在的結果有關
(不同邦可能有差異)
• 都市規模(人口密度,跟產業集中程度少很多)
• 房屋自有率(德國大概只有50%自有法人持有的房屋為租賃會有較好的維護/也有相關的法令,同時房屋折舊會影響持有成本/年限會有稅額差別)

1.台灣建物周期性的地震造成的結構破壞,加上降水及溫度等狀況,要能持續存在的挑戰先天條件上就困難很多。

台灣房子可不可以百年(可以但很不容易

2.建物的維護、補強可以延長使用建物的安全使用壽命,但建物維修補強很花錢,在多數是共同私有產權的現況非常難說服跟進行。大家不想花錢或是沒辦法拿出那麼大筆的金費,重建加上容積獎勵的房產銷售收入去補貼原所有權人會比較容易說服(都市更新不只是重建,還有整建、維護,但現在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應該只有重建)

日本修繕積立金的模式也許有用,但除了管理規則要支持,每個建物還需要有自己良好運作的執行者才可行,實際推動還有很多坎。另外就是當前台灣的老房屋原先沒有這個架構,很難有辦法以去溝通引入定期提撥的方式去處理維修補強的問題,且還要有人執行。

3.不太確定指的風格統一是哪部分,德國也會有新舊混雜的狀況。如果指的是無登記的增建加蓋,部分是法規歷史因素(可以搜尋既存違建),另外就是加蓋數量遠超過行政量能,新建跟高風險違建會優先拆除其他就是慢慢排拆。
ronnywang 09:41:02
上個月去了一趟德國捷克玩,讓我對居住議題有了一些不同感受,來借 reatea 頻道碎碎念閒聊好了 XD

我最大感受是覺得好像我是人類族到了一個精靈族的世界,在台灣好像30年已經是個準備邁向死亡的老房子,但在德國和捷克,200年的房子都還是壯年房,我就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分別,以及台灣房地產究竟該怎麼發展比較好,我就有了一些思考。

1. 台灣的房子有可能也活到 100 歲以上嗎?
2. 如果台灣的房子註定壽命就是人類族不能跟精靈族比,我們有為了房子的衰亡而做準備嗎?
3. 德國捷克可以做到房子定期修繕並且房子蓋的風格統一,為什麼台灣房子都可以亂蓋?
這些思考我自己的想法我寫進 threads 裡面不要洗板 XD
台灣房子無法長壽到底是現實還是只是缺少有制度的修繕維護呢?

有一派是說台灣地震多颱風多,本來房子壽命就註定無法長,不能跟德國這種沒地震的國家比(但是德國有雪,雪好像對房子也是很沉重的負擔?)

但是歐洲許多國家如德國,他們是在制度上就會強制房屋必需要持續被修繕維護,如果台灣能有制度針對所有住房都有持續定期檢查並且持續補強修繕,是否有機會其實維持超過他預期壽命呢?

這一題我覺得好像找不太到相關討論….
2. 如果台灣的房子註定壽命就是人類族不能跟精靈族比,我們有為了房子的衰亡而做準備嗎?

感覺台灣唯一應對房子衰敗的手段只有都更,但這幾年看起來都更是個解決不了問題的手段,消化速度比不上房子老的速度,而且都更這招好像只能用一次,六樓高的老房子都更後成為十五層樓的房子,下一次他老了衰敗要再都更成為三十層樓的房子嗎?

關於應對衰敗,我聽說日本的作法是他們房屋每年每月其實屋主都要支付高額的修繕重建預備金,那個預備金是可以做到大約三十年左右就存到足以將整個房子拆掉重建一棟新的程度,所以假如日本發生大地震房子垮了幾萬棟,可能他們八成的房子都有足夠的預備金足以拆掉重建,因此他們不需要依賴政府用都更或舉債來大量重建,相對起來台灣針對房屋重建的成本完全是給政府來扛,發生大地震假如垮了一兩百棟房子,可能就完全要靠政府舉債來重建,感覺如果台灣發生了大地震應該會對台灣經濟造成很嚴重難以逆轉的衝擊吧….
3. 德國捷克可以做到房子定期修繕並且房子蓋的風格統一,為什麼台灣房子都可以亂蓋?

關於這點,我自己的猜想是覺得因為歐洲的宗教信仰造成,大多城鎮最高的建築物永遠都是教堂,你在城鎮大部份區域都可以抬頭找教堂的尖頭在哪找到教堂,他們有不成文的規定讓建築物絕對不能蓋超過教堂的高度,所以房子就不會像台灣大家都在搶高。

東京好像也有點類似,他們對富士山的信仰導致房子不能擋住別人看富士山的視線(某集柯南這還變成殺人動機 XD),所以東京房子也是高度有其規範。

相對起來台灣好像就完全想蓋就蓋,容積獎勵也是說給就給。記得以前宜蘭還很自豪說他們蘭陽平原有最美麗的海岸線,蓋房子是不能擋住別人的海岸線的,結果這個好像前幾年也破功了?
我自己覺得當一個德國人都住在超過 100 歲的房子時,他心中可能還是會想像這房子 100年後, 200年後會是什麼樣子,那麼在思考社會制度國家發展時,有比較高機率會為未來的世代著想。

但是當台灣人都住在覺得30年後就要換的房子時,他可能就只會思考自己這個世代要怎麼樣,就比較不會想到未來,所以台灣的很多政策感覺都只考慮十年內,考慮到二十年以上的都很少了…
好了,碎碎念完了 XD
我自己充滿 bias 的想法是:
關鍵在於很多地方的房子是用來生活的,是用來承襲文化跟信念的;台灣的房子是用來賣的。
也是,台灣房跟車是被放在同一種類的 XD
台灣人買房就是準備要換的,而且房比車很爽的是絕大部份換了之後還會賺錢
都不維護,賣了還能賺,那為什麼要花錢去維護而減少自己的收益呢?大概是這樣的思考邏輯。
而且整個地區大家都亂蓋亂改,只有自己一間努力維護保留下來……其實也跟沒有一樣(?)
萬一維護得太好,變成古蹟(或重要文化資產之類的),之後要裝個冷氣都很麻煩,為什麼要自找苦吃?
現實考量,當我想要修繕房子的時候,法規不給修繕頂樓違建
為了建築拉皮重整有一致性,你先過不同住戶意見,在經過鄰里長意見,議員選票還要不要,有意見的人一定會上升到選舉層面。
以我舉例,我修樓下一樓遮雨棚,因遮雨棚很爛會漏水滴的水泥地都爛了,光是意見調查就花一個多月,然後在拿9戶收錢每戶1000元的時候就會有人意見一堆,意見就算了收到錢最重要,還有畜生在做好的時候,特別按你家門鈴說我不要出錢,請還錢,好說歹說才不還錢,還凹說要折價。
老屋防水層面,我家是五六頂加,外牆漏水都可以露到4樓小瀑布、3樓哀北叫母,我們安排外牆清洗加防水漆,可以頂三到五年不漏水,還有二樓沒出錢還來靠邀,凹來叫我們塗漆,最後師傅還是幫幫忙塗。
你還要社區營造協助嗎?
你覺得拉皮重整會碰到那些問題
好想知道站在歷史觀點,住在台灣的人,到底都是如何看待房子的!如果從荷蘭佔領開始算,四百年來好像都是移民社會,房子能住個一兩代就不錯了?

回到近代,城市裡,大部分人住的公寓、大樓,也都是從空地蓋起來的,島內移民也持續發生,這些也都知道是最近一百年內的事,就視野來說,搞不好「想像一百年後的台灣社會」,還比「想像一百年後的房子」還要容易?或許流動、遷徙、重建,才是這裡的日常。
我自己是因為很喜歡老公寓,所以才會也想要透過定期維護,讓房子可以好好活下去。

但台灣制度上還不有待加強,社會也不習慣小型的自治組織(管委會被當作麻煩的坑),我是覺得,想要讓房子和居住者、社區一起長大的話,或許做好的方法,就是從我們住的地方開始,長出自治組織。
錯過展覽時間,忠泰美術館年度大展2025/8/31結束:台灣建築的解嚴世代
恆隆行網站有介紹
看影片的話
台灣+
黑潮:流變中的台灣建築
八集紀錄片透過國內外建築師、建築評論、都市計畫工作者的訪談,深入剖析台灣建築的發展脈絡與文化意涵。
科隆大教堂蓋了六百多年……台灣的「老」公寓其實很年輕(?)
chewei 哲瑋 2025-09-05 20:05:08
[挖坑] 盤點增設電梯的建物整建案例
https://g0v.hackmd.io/@chewei/Hyq0GcWRyg
有地震環境,和沒地震環境對於建築物的強固要求完全不一樣。
下雪環境,屋頂積雪只是向下的壓力,並且陡峭的屋頂可以排除這個問題。
建築側面的積雪壓力,有石材基座、和雪季的額外裝設檔雪板、牆可以應對。建築側風壓力就要看環境了。

但無論如何應該不會有像地震一樣上下、左右劇烈的搖晃。這狀況對於建築體的結構壓力和建材耐性是完全不同等級的事情。
日本的修繕基金,印象有看過,跟日本汽車稅金的概念差不多。
新屋的修繕成本很低,基金會保留著,老屋的修繕成本到了一個年限之後,會增加非常多。
當修繕成本高到一個程度,基金又有富於,直接拆掉重蓋比較划算。

跟汽車稅金,新車較低,當車齡到了一定年限之後會爆增,這時候當然換車比持續持有划算。
台灣的建築外觀、以及建築成本,一方面是沒有持有維護成本提撥的概念,二來是習慣上,不只建築相關,許許多多成本都外部化、公共化了。
外觀部份,我們並沒有整體一致的城市、社區景觀是公共財、不可侵犯的概念。
反而是建築外觀是私有產權的型態。

看日本、美國、甚至歐洲的建築與裝修影片有看過,對於部份社區、街區,會有社區共同景觀的法律規範。
新建、改建、維修的時候,除了結構、安全相關的法規,建築立面、門廊、圍牆、花園等的建材、設計樣式,需要經過審批核可。是這樣確保新建築以及老建築修繕過後,都能保持整體一致性。

美國甚至聽說過會有我家草皮不修剪、花園沒整理好,被鄰居告上法院的事情。
台灣圍牆內私人產權部份,不說花園沒整理,就算變成垃圾屋,都很難主張被侵害與要求改正。更別說外觀一致性以及清洗建築外牆立面了。
日本的木造房子,就算沒有地震,大概三五十那就是會爛掉需要重建,折舊也抓大概折舊到零價值。

台灣跟中國主流的鋼筋混泥土的房子耐用性高很多,被視為是資產,不但不要逐年減損,還要增值算投報率。
維修設備基本上租借起來使用妥善率不好說,另外自己買偏貴;光是我自己買高壓沖洗機、打磨的砂輪機,要處理樓頂地板,隔壁鄰居很支持,但施作的時候,隔壁棟閒我吵,我也不能說什麼。
另外工具的運轉效率也低,不然有人會需要相關工具的支援嗎(?
稍微回應一下 捷克比較不知道
德國的部分幾個因素可能與現在的結果有關
(不同邦可能有差異)
• 都市規模(人口密度,跟產業集中程度少很多)
• 房屋自有率(德國大概只有50%自有法人持有的房屋為租賃會有較好的維護/也有相關的法令,同時房屋折舊會影響持有成本/年限會有稅額差別)

1.台灣建物周期性的地震造成的結構破壞,加上降水及溫度等狀況,要能持續存在的挑戰先天條件上就困難很多。

台灣房子可不可以百年(可以但很不容易

2.建物的維護、補強可以延長使用建物的安全使用壽命,但建物維修補強很花錢,在多數是共同私有產權的現況非常難說服跟進行。大家不想花錢或是沒辦法拿出那麼大筆的金費,重建加上容積獎勵的房產銷售收入去補貼原所有權人會比較容易說服(都市更新不只是重建,還有整建、維護,但現在大家比較有印象的應該只有重建)

日本修繕積立金的模式也許有用,但除了管理規則要支持,每個建物還需要有自己良好運作的執行者才可行,實際推動還有很多坎。另外就是當前台灣的老房屋原先沒有這個架構,很難有辦法以去溝通引入定期提撥的方式去處理維修補強的問題,且還要有人執行。

3.不太確定指的風格統一是哪部分,德國也會有新舊混雜的狀況。如果指的是無登記的增建加蓋,部分是法規歷史因素(可以搜尋既存違建),另外就是加蓋數量遠超過行政量能,新建跟高風險違建會優先拆除其他就是慢慢排拆。
2 🌐 1
Jedi 10:05:43
@jedi has joined the channel
Yen-Chen 彥辰 16:37:27
@ycchiang0609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25-09-06

Hannah Chen (hiphophanhan) 14:50:23
@hannah51125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25-09-07

irvin 04:22:22
@irvin has joined the channel
ael 16:49:20
日本長野有個特別設計給手語友善的房子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Nxaw9QXjdW/
大約十多年前,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有一集關於聽障友善的住宅修繕(我印象中在九州)
https://jedi.org/blog/archives/006171.html
順帶一提,日本的聾文化是比台灣走在更前面一些的。
北台灣手語主要承襲東京手語,南台灣手語主要承襲大阪手語……

註:手語的傳承系統跟口語/書寫語言是分開的,例如美式手語(美國第三大語言)是承襲法式手語,反而跟英式手語很不同。
ael 16:49:20
日本長野有個特別設計給手語友善的房子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Nxaw9QXjdW/
大約十多年前,超級全能住宅改造王有一集關於聽障友善的住宅修繕(我印象中在九州)
https://jedi.org/blog/archives/006171.html
順帶一提,日本的聾文化是比台灣走在更前面一些的。
北台灣手語主要承襲東京手語,南台灣手語主要承襲大阪手語……

註:手語的傳承系統跟口語/書寫語言是分開的,例如美式手語(美國第三大語言)是承襲法式手語,反而跟英式手語很不同。

2025-09-08

2025-09-09

YC (Yichun) 20:05:24
今天有線上小聚喔,歡迎大家上來聊天~

2025-09-11

ichieh 00:55:53
我正在做週五面海松公務員專場活動的簡報,各種考古中,發現公有地行動 > 台北市閒置公有地平台
然後我連阿連,發現現在好像找不到閒置地的平台,但是台北市財務局有在公告市有土地出租或出售。而且市有土地還可以租來自住,我就好奇有有人做過這件事嗎(?)我還沒認真研究,但體感上市府應該要租的比較便宜吧!
有~感謝 chewei補充,目前看起來公有地的行動沒有閒置地盤點,只有分成 如果要租借可以看財政局公告,以及地政雲的圖資。

想問過程中的工作會議有時候有出席費,有時候沒有對嗎?後來財政局2022納入管理之後,是有標案行程在做平台嗎?還是不太確定(不知道也沒關係~ 我就補充到已知現況
chewei 哲瑋 2025-09-11 12:32:03
工作會議好像是都有出席費的樣子,其實總體次數沒有太多場

後來的網站,是用台北市公部門通用網頁版型,我沒進一步問是廠商還是財政局內部製作
ichieh 00:55:53
我正在做週五面海松公務員專場活動的簡報,各種考古中,發現公有地行動 > 台北市閒置公有地平台
然後我連阿連,發現現在好像找不到閒置地的平台,但是台北市財務局有在公告市有土地出租或出售。而且市有土地還可以租來自住,我就好奇有很多人在做這件事嗎(?)我還沒認真研究,但體感上市府應該要租的比較便宜吧!
有~感謝 chewei補充,目前看起來公有地的行動沒有閒置地盤點,只有分成 如果要租借可以看財政局公告,以及地政雲的圖資。

想問過程中的工作會議有時候有出席費,有時候沒有對嗎?後來財政局2022納入管理之後,是有標案行程在做平台嗎?還是不太確定(不知道也沒關係~ 我就補充到已知現況
chewei 哲瑋 2025-09-11 12:32:03
工作會議好像是都有出席費的樣子,其實總體次數沒有太多場

後來的網站,是用台北市公部門通用網頁版型,我沒進一步問是廠商還是財政局內部製作

2025-09-13

YC (Yichun) 07:18:46
看到有人正在做 台灣人「以房養老」的研究

facebook.com

Log in or sign up to view

See posts, photos and more on Facebook.

YC (Yichun) 07:18:46
看到有人正在做 台灣人「以房養老」的研究

facebook.com

Log in or sign up to view

See posts, photos and more on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