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se

Month: 2018-10

2018-10-05

kjcl 15:39:37
@kevinliao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18-10-06

Quinn 11:52:49
@uwe.lamu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18-10-07

Stanley Shen 10:05:31
@stanley823 has joined the channel
oskarth 12:36:45
@me1 has joined the channel
paulpengtw 14:45:02
@paulpengtw has joined the channel
chung.huey.wu 17:59:08
@chung.huey.wu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18-10-08

hychen 15:27:32
昨天區塊鏈治理的討論
❤️ 3
kevinphy 18:38:41
@kevinphy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18-10-09

alvinsj 13:05:24
@alvinsj has joined the channel
hychen 15:26:13
線性版的紀錄
ronnywang 18:29:10
sense 要不要做一下觀塘案的主題啊?感覺這題目好像也滿適合用 sense 來討論
3
hychen 18:46:55
看有沒有人有興趣吧
hychen 18:47:01
我對這案沒有愛
hychen 19:46:50
另外弄了一個科技政策定義的討論

2018-10-16

ingress.huskytsai 14:44:16
@ingress.huskytsai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18-10-17

janetyc 12:23:57
@janetyc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18-10-18

ael 15:19:06
我們這週六在台中 Monospace:14:00 - 17:00 ,會跟TFC (台中自由軟體愛好者社群) 合辦「如何數位治理台中?」 的議題小聚。報名連結:https://tfc.kktix.cc/events/sense-tw-g0v-community

tfc.kktix.cc

開源科技社群如何參與科技政策規劃?

【你不關心政策,政策將遠離你】 到底要怎麼做,政府才會聽科技社群的意見?帶著你關心的議題一起來行動!在政策搞到我們之前,有沒有機會提早把聲音送進政府,讓政策制定跟得上時代。

ael 15:19:24
至於議題小聚是什麼,可以看這篇部落格文章,基本上是讓科技社群可以討論一下攸關科技社群的議題和政策。https://blog.sense.tw/2018/10/tech-issue-policy-meetup/
hychen 18:54:22
把 sense 相關 paper 的資訊放到這邊了, 有興趣的歡迎加入 public group
https://www.mendeley.com/community/sense-6/
@janetyc 我們正在寫台灣科技社群的價值觀、社群治理,這邊是目前收集的一些參考資料,感覺你可以幫忙補啊 XD
我們之前有討論過的 sense.tw 協作模型釐清:https://sense.tw/map/e1f2bd16-378f-4abc-a689-ade6937075e2
@aelcenganda 找相關paper這件事,我很擅長!!:)
I’m in!
把你加到 mendly group?
我已經在裡面了!
@aelcenganda @hychen 我看完整個草稿+sense.tw mindmap後,對於整個報告跟要整理的資料方向還是沒有很清楚。從報告書草稿來看,全文是以 “目標族群之數位生活史” 出發,focus on “為什麼這些人會關心這些議題“,”民間與政府價值的爭執為何“,並“提出公眾參與操作與建議報告“。看起來是想要探討比較質性的部分。但是從sense.tw的mindmap看起來,好像是針對技術的部分做討論。
mindmap 與 要寫的報告,這兩者之間有關係嗎??
mindmap 是第二份報告
mindmap 跟第一份報告沒有關係
第二份還沒寫,但是這個算基底
一點點大綱
第一份是拿來跟長官們報告交差用的….
第二份才是我想做的
the second one is clear to me 🙂

2018-10-19

janetyc 10:02:54
Hi, I’m Janet!目前在韓國的KAIST當Research scientist,下個月會去荷蘭做Post-Doc Research,我的研究興趣在 crowdsourcing, AI, HCI。一直對於 “support public sense-making” 的議題很有興趣,所以有一直在關注sense這個project。所以想加入一起討論,看看是否能夠貢獻一些力量與知識! 但還不確定該如何參與這類型的 open project!不知道這樣亂入,是否恰當!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指教~ 謝謝大家~ 🙂
👍 6
ael 10:24:41
@janetyc 我們正在寫台灣科技社群的價值觀、社群治理,這邊是目前收集的一些參考資料,感覺你可以幫忙補啊 XD
ael 10:39:23
@janetyc 或是你也可以到 sense.tw 上畫一張 support public sense-making 的圖 XD
clkao 16:22:22
@janetyc 疑,是我知道的 janet 嗎?
janetyc 16:23:43
@clkao 是唷!!哈哈~ 因為我今年終於畢業了!!!不用在為phd dissertation 苦惱,所以自由度比較高!!想來參與g0v 🙂
👩‍🎓 3
janetyc 16:24:48
而且我家老師 Jane 也一直對這個主題很感興趣!!civic sensemaking
janetyc 16:25:23
我們lab做蠻多 knowledge construction by crowdsourcing
janetyc 16:25:59
所以應該可以貢獻蠻多 mechanism
janetyc 16:27:00
但我是第一次參與open source project,所以想先搞清楚狀況
hychen 17:23:29
是跟鄭王爺很熟的怡靜嗎?
hychen 17:23:55
亂猜中
對拉!!XD

2018-10-20

clkao 05:34:38
just found sketchboard.me
3 👍 1
janetyc 09:40:0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jWOQvdRA58 Aniket Kittur is my research idol, he did a lot of “distributed sensemaking” work. Not focus on policy making, but I think some mechanisms are the same.

YouTube

Towards a Universal Knowledge Accelerator

janetyc 09:40:12
his research: http://dblp.org/pers/hd/k/Kittur:Aniket

dblp.org

dblp: Aniket Kittur

List of computer science publications by Aniket Kittur

hychen 15:56:09
我們可以把「心智圖」三個字改叫「論述圖嗎」
Argument map 我覺得蠻好的,但是我覺得目前的sense map 缺少了一些 argument 該有的feature!稱作 argument map 總覺得還有點距離。但如果目標是要做 argument map 的話,我覺得有些互動與設計可能需要小小調整!
Concept Mapping, Mind Mapping and Argument Mapping 的差異
@aelcenganda @daphnemaca ^^
但有一個困難是叫做「心智圖」,使用者接受者比較高,叫 arguments map 使用者理解反而不容易
sense 目前是「心智圖」、「arguments map」都有
前者是會議前資料整理,後者是小聚後論點整理
喔喔~ 因為我目前都只看到mind map的形式!!那裡可以看到argument map?? 我找了好久 XD
我有看到你定義node是 “problem”, “solution”, “definition” ,但我覺得可能還需要多加“facts”, “evidence”。
不加「fact」,「evidence」的原因是因為每個人認定的事實很多種
「社會真實」分為「客觀真實」、「媒介真實」、「主觀真實」。
實際上我們討論事情都是依據在「媒介真實」跟「主觀真實」上
所以「證據」就是去以「資訊來源」做佐證
當提到「solution」跟「problems」時,別人可以去做「來源請求」
「證據」就是去以「資訊來源」做佐證 <-- 這我完全同意!
這張圖上就有很多「定義模糊」、「來源請求」
或是「更多資訊請求」
但問題會出在,有可能來源的“可性度“是低的!
所以可以利用tag去標記「來源不可性」
或是每個人可以維護自己的 source 可性度清單
對!但這件事就變得有點複雜!不是所有人都知道argument必須有的feature。新手其實是蠻難上手的,如果用free tagging的方式。
QA 是最簡單不用教的介面
但是QA如果是unstructured interface,對於新手仍然是困難的!question asking 仍然是個困難的task
那個只能透過小聚的方式去培力
可能需有一些guiding question去引導
QBQ 的思考模式我不覺得工具能幫上什麼忙
我最近在研究如何scaffold novice to ask “deep-level” question
!!!
讚喔
長官,歡迎多給點指示
有蠻多scaffolding mechanism,但我目前是把它用在針對writing給critique
小聚的功能是讓參與者問出「問題背後的問題」、「問題裡面的問題」、「解法裡面的問題」。
以及「佐證資料在哪裡」、「大家對名詞的理解都一樣嗎?」
恩恩~ 我知道!但這超難的!!!小聚中,應該需要有facilitator的角色
否則會花很多時間鬼打牆
但我想要「每個人」都是 facilitator
恩恩~ 之前有篇paper再討論small group discussion,做role-rotating有幫助
@fang ^
另外,我在KASIT這邊的lab,他們也針對 social problem (ill-defined wicked problem) 做研究,其中有個蠻相關的是也是針對讓一般人在small group discussion中,用chat bot去引導大家在社會問題上做深度的討論與找問題&解法!
@aelcenganda
然後透過這方式我們就能讓不同的社群能大規模的做到政策預先評估(pre-evaluation),從這邊開始就跟report1有關。

相關概念可看 Egon G. Guba & Yvonna S. Lincoln (2001) Constructivist evaluation。
恩恩~ 想做self-assessment, formative assessment?
這兩個是什麼?
定義請求 XD
簡單的說就是一連串“評估的檢視” diagnostic testing
有點難用一句話講
這就是跨領域對談多困難
會包含feedback, peer-review, question…etc
等等
這在education system很常見
偏偏公共議題都是跨領域 XD
給critic就是一個最常見的手法
但問題出在如果沒有expert給external feedback
這時候可以請「gooogle老師」當expert
也是可以透過一些rubric或是guiding question去引導新手做自我評估 “self-assessment” or “self-feedback”
但是問題又會出在新手根本無法做“深度反思“,因為能力不足
所以小聚裡面指定一人「唱反調」
that’s a good strategy
把反思的責任丟給一個人去做
但我覺得唱反調還不夠
因為你只知道“有問題”
不知道“問題是什麼”
這很看唱反調的人能不能很刁專的點出深層問題
然後,有可能回應會“離題”
離題是一定會的
但必須不忘“critera”
但很多時候要「離題」一陣子才會發現「本來不相關的事才是最重要的問題」
然後找到新的可能性
我可能講得不好
最後才「收斂」回來
create -> evaluate -> revise
create (在發想的過程中,絕對會有diverse perspective)
所以在這個stage要鼓勵不同的聲音
但是evaluation stage需要檢視 solution與goal之間的關係
然後透過revision stage去引導或調整原來的問題
不斷的“iterate”整個workflow。 (<-- 好煩,一直中英夾雜 >__< sorry)
現在麻煩的是形式要很「casual」大家才有興趣來聊
恩恩~ micro-activity!
叫 workshop 參與意願就會下降很多
我的想像是讓公共討論可以變成「不特定公眾可以利用休閒時間檢視評估議題裡面的問題跟可能解法及佐證依據,時間可以是長達好幾個月,」
恩恩~
由於討論的資料、論點都會是 sense 上
所以可以一直接續討論
但現在還沒做到 orz
所以可能需要有“快速summary”
讓大家可以快速 grounding
sense 裡面的 box 就是去把子議題 grouping 起來做summary
但 box 這功能目前看來很讓 user confuse
對 XD 我也很confuse
另外,我最近主要在研究的主題是 “how to use technology promote reflection behavior”
可能這model會有幫助
第一張圖是我的task design。第二張圖是我整理一篇paper的重點。你可能可以去看 Fleck and Fitzpatrick, 2010 那篇!
他裡面整理了cs領域中,他們使用科技去輔助反思的一些設計
裡面也有討論到learning science的theory
reflection level 會對應到 “問題的深度“,也會對應到一個人對於概念的“理解程度”
Janet 太強
@zulip_bridgebot 測試一下有沒辦法把這整串收起來
@zulip_bridgebot 還是要 also sense to channel 才行呢
So insightful!!!讓我消化一下XD
hychen 15:56:22
it is not mindmap, it is arguments map.
singing 17:04:19
@singing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18-10-21

ael 14:59:26
@zulip_bridgebot 還是要 also sense to channel 才行呢

2018-10-23

lloyd 15:34:21
@lloyd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18-10-24

ael 13:48:21
有人說 slack 上好像都沒什麼討論,不是很容易知道我們在幹麻。所以決定之後我們每兩個禮拜開一次的 sprint review and planning 都要跟大家報告一下啦。

這個 milestone 主要會要做 edge 可以有箭頭、map 上有編輯紀錄 full history,和支援行銷。 👉 活動:10/31 (三)在台南好想工作室有議題小聚,還沒決定要討論教育還是要討論數位治理。

https://github.com/SenseTW/sensetw/milestone/14

GitHub

SenseTW/sensetw

gigantic repository. Contribute to SenseTW/sensetw development by creating an account on GitHub.

ael 13:52:10
然後 sense.tw 上 IThome 紙本了(撒花)
Image from iOS
🎆 3 🎴 1 1
Aurora WM TSAI 18:29:23
@wmtsai has joined the channel
hychen 21:23:41
還有我在寫「網路社群與「先禁」政府的戰爭研析報告 - 以資訊科技社群與科技政策為例」
https://github.com/SenseTW/ArrTMDReport/tree/master/report1

GitHub

SenseTW/ArrTMDReport

網路社群參與機制設計與建議報告. Contribute to SenseTW/ArrTMDReport development by creating an account on GitHub.

2018-10-25

janetyc 09:35:10
sense的原設計有參考這個網站嗎??truthsetter https://truthsetter.com

truthsetter.com

TruthSetter

TruthSetter is the only crowd-sourced platform that uses machine learning to help users fact check news, blogs and social media information.

沒有喔,反而可以問問看 cofacts 的 @mrorz 有沒有看過 XD
沒看過,好像很酷
janetyc 09:38:20
https://theconversation.com/how-citizen-investigators-can-collaborate-on-crowdsourced-fact-checking-76890

The Conversation

How citizen investigators can collaborate on crowdsourced fact-checking

A new approach can both teach critical thinking to the public and help identify and combat fake news online.

hychen 15:14:09
目前有參考 democracy 3 的畫面
hychen 15:15:24
線的部分參考這個
s2.jpg
hychen 15:16:13
@janetyc https://g0v.hackpad.tw/--mynkDCEAXgc

g0v.hackpad.tw

鄉民關心你 - 專案介紹

什麼是鄉民關心你(Kuansim) 一個企圖處理蒐集,整理,串連,行動,追蹤的去中心化群眾參與社會議題的平台。 是串接事件和人的媒介,是對話的一個窗口,它存在的目的,最基礎是備忘,其次是串聯和關注,更積極的是通往後續的「行動」,整套都接通了,才是鄉民關心你的全貌。 *有沒有考慮要加入所謂帶狀責任的概念進去??因為是追蹤各種事件或政策延續的發展,其實也可以清楚去回溯到久遠以前,某件"政績"或"事件"是橫跨世代、政黨輪替、好幾個官員或原本就是政務官一般性工作的內容,一直持續累積發生的(或是遠因),其責任(或政績)不是只有某個人應該100%全有的,鄉民關心你或許也可以突現出"帶狀責任"的概念

hychen 15:16:20
sense 的原設計在這
hychen 15:22:24
這邊有一些屍體可以參考
https://www.slideshare.net/kcliu/kaunsim

slideshare.net

Kuansim

鄉⺠民關⼼心你 kcliu@hackath6n

hychen 15:32:32
free tagging 的概念參考 Emacs org-mode
hychen 15:36:59
這個居然還能動 @@
hychen 15:38:35
上面這是 Berkley 某堂課學生拿去當課堂作業題目實作玩的東西
pm5 17:45:45
我們好像比較不強調 fact 與 fact check,而是比較強調呈現同一件事情的不同面向
hychen 19:12:32
沒有,我們沒有要做 fact check。cofact 那邊有做。
hychen 19:50:57
我們比較強調的議題相關的資料跟資料之間的關係
hychen 19:53:49
目的是: 從「來源」抽出「statements」再去做關聯
hychen 19:54:29
在不同的「statements」找出可以連貫所有「statements」的方式。
🌉 3
janetyc 21:17:24
wow!!!
Ansin Law 21:32:51
@imyentsen has joined the channel
janetyc 21:33:31
所以是cofact是做 crowd fact-checking,sense 這邊是強調 diverse perspective 與以及對 stakeholder 的影響
hychen 22:41:44
y
hychen 22:42:18
把每個人都當成「政策評估人員」看待….
hychen 22:43:43
或是每個 community 預設總有幾個「積極公民」會去吵政策的優缺點
hychen 22:45:01
@kevinphy 冒昧問下,你是我認識的kevin嗎??????
hychen 22:45:14
之前在DT42打工的?
kevinphy 22:50:00
欸對~ @hychen
hychen 22:51:51
@@@
hychen 22:51:57
怎麼會對這有興趣?
shuyang 22:54:59
疑惑的 Hychen
🤔 1
kevinphy 22:55:25
我之前是不是犯下什麼滔天大罪 Orz
hychen 22:55:33
沒啊 @@
kevinphy 22:56:00
我自己對於 documentation 很感興趣(for maker, software and hardware)

有個平台的概念和 sense 有點相近:https://www.media.mit.edu/publications/documentation-in-progress-challenges-with-representing-design-process-online/

MIT Media Lab

Documentation in Progress: Challenges with Representing Design Process Online – MIT Media Lab

Web-based documentation platforms afford lightweight and visually rich mechanisms for designers to share documentation online, yet present challenges regardi...

kevinphy 22:56:43
我自己也在類似的 project 上做了一點嘗試:https://hackaday.io/project/21458-fabdoc-version-control-tool-for-makers

(去年某個 g0v 小松有上台亂入過)

hackaday.io

FabDoc - Version Control Tool for makers

We are all facing a lot of works of documentation beyond making, especially when we would like to share and collaboratively develop &amp;quot;hardware&amp;quot; projects. There are too many version control system (VCS) tools for &amp;quot;software&amp;quot; projects so that we could fortunately join any large-scale software projects, such as Linux, if they are open source. But what happen to &amp;quot;hardware&amp;quot; projects? Can we enlarge the scale of these projects with VCS tools? There are too many physical details (materials, machines, parameters...) which should be well-documented before cooperating, but unfortunately cannot be easily digitized into documentation or VCS. We are trying to hack the way of documenting for all of makers&amp;apos; projects, simply with Raspberry Pi + camera module, and an experimental platform.

kevinphy 22:59:08
再加上我有個朋友 @imyentsen 人在芬蘭唸碩士,在做類似 Kialo 平台(https://www.kialo.com/)的設計研究 ,所以順便把他拉進來?!
kialo 的設計很棒耶!
hychen 23:00:18
hychen 23:01:24
@aelcenganda ^
hychen 23:09:55
這樣好像要先寫報告2 … =.=
hychen 23:10:02
但我報告一有deadline壓力…
hychen 23:10:05
很不想寫
kevinphy 23:14:18
報告? 你是說 @imyentsen 要做的研究嗎
hychen 23:17:19
不是
1
hychen 23:17:33
https://github.com/SenseTW/ArrTMDReport/tree/master/report2

GitHub

SenseTW/ArrTMDReport

網路社群參與機制設計與建議報告. Contribute to SenseTW/ArrTMDReport development by creating an account on GitHub.

1
hychen 23:17:42
這篇預計要寫工具的設計概念
hychen 23:19:19
寫出來大家可以看
Ansin Law 23:21:01
哈囉!我是彥岑,現在在芬蘭Aalto大學念參與式、產品設計的碩班,剛剛Kevin 把我拉進來。 我現在在準備開始寫碩論,目前有興趣的是兩個方向:怎麼用argument mapping的介面設計讓不同的公眾意見呈現出來,還有怎麼評估大家使用這個介面的行為、溝通是民主的
2
hychen 23:22:29
第二個問題很難回答
hychen 23:23:13
首先會被質疑的就是「數位落差」…
hychen 23:26:17
但如果只考量介面的行為跟溝通是民主
hychen 23:26:39
就要先討論「公平」」要選擇哪一個。
hychen 23:27:06
但 sense 現在沒做到評估
hychen 23:29:09
再來遇到「線性思考」跟「非線性思考」的人偏好的介面不同
hychen 23:29:55
sense 現在的介面把「不喜歡用圖像思考的人」排除掉了
2
Ansin Law 23:37:38
確實,數位民主一定會被質疑數位落差,不過我的想法是,數位民主不是唯一的民主參與方式,它跟其他的參與方式是相關的。不同族群可以有適合他們自己的參與方式跟生態,或許可以討論的是不同生態之間怎麼建立關係。之前看過一些研究,年輕人若有活躍的數位民主參與,他們實際的政治參與也會比較活躍(例如投票)。所以對提升讓人比較詬病的年輕族群低政治參與現象是會有幫助
✔️ 3 3

2018-10-26

hychen 02:33:26
這邊有之前整理的協作模型跟實作的資料
hychen 02:36:38
有一些討論都放在 twist 裡面,其實可以搬過來。
```
Source impact source
Tag impact score:

深度和廣度
用閱讀的 effort/time 來計算 tag 的權重?source 的閱讀時間、拉 relation 的時間和操作數。
怎麼 link news tag(新聞媒體自己下的 tag)、issue tag(在 sense 上民間下的 tag)、policy tag(在 GRB 的 tag),因為不同族群因為視角不同關鍵字會不同,最難的是不知道關鍵字。可以對應到 Google trends。

sense 上是專家討論的議題。會有議題 ranking, problem ranking, solution ranking. 不確定哪個呈現會比較重要。
```
hychen 02:40:21
不過之前討論的如何收斂意見的機制應該都不會做….. (下略一千八百萬字)
1
hychen 03:28:55
https://www.managertoday.com.tw/articles/view/55378

經理人

為什麼要學「系統思考」?3個步驟讓你「見樹更見林」,不讓問題反覆發生

學習系統思考會出現的第一個難題是,不知道何時可用、如何使用,這使得許多工作者在還沒開始熟悉這個思考工具之前,就打算放棄。

1
hychen 03:31:12
主要是透過QA互動的方式去做 crowd sourcing problems, possible solutions 以及 摘要
hychen 03:32:13
根基在台灣網路上的「打臉文化」。
janetyc 09:34:31
“crowd sourcing problems 與 possible solutions” <-- 這兩個真的是超級難的問題!!!第一個挑戰是好的問題,該怎麼引導 crowd 產生 diverse 以及 high-quality question。第二個挑戰是改如何引導 crowd 去產生好的答案。並不是“好”的問題就能夠引導出“好”的答案,反而有時候是 indirect question 以及一些 hint,或是製造一些衝突 (conflict) 更能會能夠激發大家想像。
1
janetyc 09:38:27
分享幾篇我很愛的paper:今年CSCW best paper (CS裡HCI的 top conference):利用collaborative tagging and summarization去做group chat的sensemaking http://people.csail.mit.edu/axz/papers/cscw_tilda.pdf
做在 slack 上
1 2
janetyc 09:40:58
https://people.csail.mit.edu/axz/papers/wikum.pdf recursive summary for bridging wiki and discussion forum
janetyc 09:48:40
https://d.ucsd.edu/srk/papers/2017/GutInstinct-CHI2017.pdf 這篇是crowdsourcing questions,雖然是在 crowdsource scientific question,但是此篇目的在於如何guide non-expert to generate novel questions and collaboratively perform scientific work
但蠻多insight可以拿來使用
@imyentsen 你的 ref!
謝謝!來閱讀
💯 2
hychen 14:21:22
high-quality question 可以抄知乎跟Quora 的方法
hychen 14:23:46
製造衝突則可以透過調整參與者的多元性來處理,讓人意識到他的解法可能是別人的問題,去反思問題背後的問題
hychen 14:24:33
http://sense.tw/map/c03aa999-534b-4fdf-8aa5-bf45ad6f3fc1
我每次在用map的時候,都無法正常完整瀏覽整個map?大家有遇到這問題嗎??我都只能用zoom out, zoom in,但都無法看到全貌
有個小地球點下去會換另一圖
hychen 14:24:53
網路中立性跟PMPC都有跑到這個階段
hychen 15:08:50
社會物理學有些概念可以拿來參考
hychen 15:09:01
不過今年沒機會用….
ael 17:50:42
@imyentsen 我覺得 kialo 的 discussion topology 超棒。補充一下,我不想要做嚴謹的 argument map,因為學習成本太高了,我們有參考過 arguman。

不過我們卡片現在也分了五項:Note、Question/Problem、Answer/Solution、Definition、Info,也有點多,而且想要大家加連結和利害關係人。在想要不要把 info 拉高到 Fact 或是 evidence 的程度。初期 sense.tw 遇到的問題是怎麼吸引第一批使用者問好的問題跟願意花時間整理資料,這個第一批大概是一張 map 有五個人我就覺得很好了。
我也覺得不應該做嚴謹的argument map,以 crowd participation 的context下,往 micro-activity以及ad-hoc collaboration會是比較恰當的的!! 🙂
1
ael 17:51:26
BTW,我們剛剛把 edge 可以有箭頭的功能 push 上去了,大家可以玩玩看。這些 paper 幫我們加到 https://sense.tw/map/e1f2bd16-378f-4abc-a689-ade6937075e2
ael 17:53:59
隨機跳的圖好符合主題喔
螢幕截圖 2018-10-26 17.39.39.png
🐻 3

2018-10-29

ael 12:25:45
啊,忘了說我們今天下午在寧波東街的小樹屋實體 cowork,歡迎大家路過

https://www.treerful.com/space/showpassword/524955aa

treerful.com

會議室預訂與短租場地空間 | 小樹屋Treerful

Treerful小樹屋是以時計價的場地空間,可做為會議室教室,是比咖啡廳更好的開會、家教、小班教學、聚會地點選擇,獨立包廂,近捷運,親民價格。

hychen 15:09:18
11/12 聚會地點: 小樹屋東門04

2018-10-30

ael 17:37:56
今天晚上九點跟 @janetyc 約了線上討論她之前分享的 reflection & design guideline,就是怎麼用科技幫助理解和討論,晚一點丟 hangout 連結。我目前看下來的心得是,好像介面和活動設計上要幫不同 stage 的使用者分層引導,讓不同 stage 的使用者進來不需要一次使用到所有功能,例如未 log-in 的檢視,還有要更多引導。

我把其中一篇paper 上傳到 sense.tw 上啦。看到一半才想到可以用 sense.tw 做重點摘要 annotation。

https://via.sense.tw/https://file.sense.tw/e5a11659dbc58e752bc4f69a5308c47b/Reflecting%20on%20reflection-%20framing%20a%20design%20landscape.pdf
ael 23:41:25
在 map 的右上角新增了 reflection model 和 Janet 問我們遇到什麼問題的 card。今天的結論是,想要增進 user engagement ,可以給一進來的人 micro task,方便不知道要幹嘛的人加入協作,以及 focus on 非同步網路協作的方式。

https://sense.tw/map/e1f2bd16-378f-4abc-a689-ade6937075e2?object=1faa9ecf-2516-4d33-9d4c-a6b8c3080709

2018-10-31

Fox 14:31:28
@hapyjasmine119 has joined the channel
Fox 14:31:48
哈囉 我海珍
Fox 14:34:51
信屹邀我加入 我有看到之前運成介紹的彥岑 也在這
@imyentsen
hychen 15:19:16
@hapyjasmine119 hihi
hychen 15:22:01
@aelcenganda 麻煩跟海珍講一下我們討論的 log 要去哪邊看。
pushking1977 15:44:06
@pushking1977 has joined the channel
pushking1977 15:44:19
我是德寬
hychen 15:48:23
hihi
hychen 23:39:17
隔壁還有 #social-physics channel 可以加。 那邊有促進討論的 hardware proj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