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Month: 2021-05

2021-05-19

fly 14:39:00
@leo424y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21-05-27

ST.one 20:30:47
@leftie.tw has joined the channel
ST.one 20:34:01
@leftie.tw set the channel topic: 公共藝術
ST.one 20:34:01
@leftie.tw set the channel description: 公共藝術
ST.one 20:51:22
@leftie.tw set the channel description: 藝術≠工程

公共藝術現今採用公開招標方式,這樣的方法已知會產生兩個問題。

一、獨立藝術家無法參與

藝術工作者有許多都是獨立個體,並沒有設立公司或是商業登記,而招標時的資格審核,可能會讓許多從事藝術工作的感到無奈。

二、無法避免「學術偏見」與「權威傲慢」

當代藝術的價值,在未經市場考驗前,很難精準量化,如今評斷的學者專家們,是依據什麼標準來評判藝術創作呢?這個評判過程是否能夠有效的選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呢?

以上,拋磚引玉,願與諸君共勉。
tofus 21:43:28
@terry.f.wang has joined the channel
ST.one 22:00:23
https://publicart.moc.gov.tw/

第三個問題?

在這個公共藝術的網站中,可以發現大多的公共藝術標案都是與公共工程綁定。
工程界的黑暗面暫且不談,光是 99% 比 1% 的預算比例,如何能夠保障藝術家不受到建商觀點影響呢?
這究竟是公共藝術?還是配合建商的景觀設計呢(納稅人買單)?值得深思。
fly 22:15:17
全台案件數圖
image.png
fly 22:24:45
地標無法點,有沒有人要來場公共藝術旅行團考察一下是不是還在 XD
image.png
fly 22:29:38
來共筆吧
tofus 22:58:50
@terry.f.wang has left the channel
sean076 23:18:38
@sean076 has joined the channel
ky 23:40:11
@lisa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21-05-28

virgolla 00:08:43
@virgolla has joined the channel
yitzu 00:16:09
@yitzu7 has joined the channel
ㄅㄆㄇㄈ 00:38:25
@kugnlin has joined the channel
ㄅㄆㄇㄈ 00:39:34
單就 @leftie.tw 的三點問題,大概可以知道應沒什麼公共藝術的經驗,但不是沒經驗就不能發問,只是因為「公共性」與「藝術品」本來就是個非常大非常大範圍,且非常複雜的創作模式........
總之,再談之前希望多點有經驗的來一起交流,不然一個人回答一定很快就GG(就是會覺得很煩)了。
@kugnlin 感謝指名😍
virgolla 00:48:45
目前台灣將公共藝術當作工程來理解真的讓很多事情在執行上邏輯很莫名,比如公共藝術最後驗收,會拿尺量作品的長寬高,數數量有沒有跟計畫書一樣,整個在看有沒有偷工減料的邏輯⋯⋯
以下一些回應:
一、獨立藝術家無法參與
有些公共藝術的規模很大,完全需要團隊來執行,藝術家也無法自己生產材料(種竹子、砍竹子、製造塑膠水泥⋯⋯),所以一定也會需要材料、人力成本上等等的支出。如果沒有公司作為簽約方,施作團隊的人沒有公司誰來保障?如果過程上週轉金不夠,個人會比公司在法律、金融機構上更好處理狀況甚至負責嗎?
二、無法避免「學術偏見」與「權威傲慢」
這個問題有點像在問那現在的當代藝術獎項,評審又要用什麼標準來評判?如果是說要經市場考驗才能量化的話,我個人不是很認同,因為這只能代表商業甚至大眾上的成功,例如黃色小鴨在這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但一般大眾以及純當代藝術對藝術的認真落差是非常大的,這個過程並不是要選出「最有價值」的藝術品,甚至所謂的「最有價值」是什麼意思?是很貴的?還是美學上的?還是會成為拍照打卡熱點的?公共藝術顧名思義要兼具的是「公共性」和「藝術性」,怎麼樣叫做公共性就是更深入的問題了。而藝術性的部分因為多少需要一般大眾能理解的美學,所以在純藝術圈裡面,其實有些人反而會有點瞧不起所謂專門在做「公共藝術」的人。
三、公共藝術標案還是景觀設計?
恩....如果一般人平常不會買藝術品的話,那有誰又會想花錢買需要一大筆錢製作(還要維護費)的公共藝術供大家陶冶身心靈?公共事務當然變成政府來支持了,所以政府學了國外將公共工程的百分之一工程款拿來作為公共藝術的標案費用。所以呢,最大的發包老闆是「政府」,公共工程是一個工程標案,公共藝術是政府另外招標的標案,看徵選公告是哪個單位在公告就知道了,所以是不會受建商影響的,如果會覺得像景觀設計,那絕對完全是發包的公部門的問題了⋯⋯。

其實現在的公共藝術案也已經不只有物件式的公共藝術,像一些公宅的公共藝術案,都會有包含一系列由藝術家帶領在地居民的工作坊、藝術行動、社區共融、駐地創作、永久設置的裝置等等,其實還滿多元的。或像之前「南方以南」也是南迴公路的工程款的百分之一,除了公共藝術,就還包含了藝術祭,那像這種公部門找了策展人策劃藝術作品、辦藝術祭,整個思維就更跳脫工程面向。所以我覺得地方政府的想像、並且承辦人員寫標案和驗收的時候不會用死板的工程腦處理,公部門由上到下整個思維和企圖心是很重要的。
藝術有許多種表達的方式,能在藝術史中留名的工作者,技術層面並不一定特別優異,但其透過藝術形式所表達的內容,通常會包含顛覆、反叛或是一些當代人無法理解的資訊。

這樣的人,社會化的程度可能較低,可能不願意和商業組織打交道,更別談合作了。

正因為藝術有很多種可能性,該如何設計制度?最大化的保有多種可能性,這確實有趣。

透過制度來體現文化特質,何樂不為?
其實這種合作有很多發生的可能,通常都是有施作能力的人想投標,找了他欣賞、有創意但可能沒有施作能力的藝術家來做圖面發想,然後執行。但這個部分的磨合通常會在投標公司內部自己處理,不會跑到政府制度面上。雖然公共藝術不是工程標案,但是他的確需要有結構甚至大型機具上的概念,如果完全沒有,絕對會發生那種圖面很漂亮做出來很醜(為了符合安全性、施作結構等等有很多很多因素的權衡)的問題。
其實這種合作有很多發生的可能,通常都是有施作能力的人想投標,找了他欣賞、有創意但可能沒有施作能力的藝術家來做圖面發想,然後執行。但這個部分的磨合通常會在投標公司內部自己處理,不會跑到政府制度面上。雖然公共藝術不是工程標案,但是他的確需要有結構甚至大型機具上的概念,如果完全沒有,絕對會發生那種圖面很漂亮做出來很醜(為了符合安全性、施作結構等等有很多很多因素的權衡)的問題。

然後會不想跟商業組織打交道或是社會化程度低很多時候也是一種對藝術家的刻板印象⋯⋯反而是因為種種施作執行上的現實實際考量,反而消磨想要更天馬行空創做方式的人的合作的意願,這是現實的。
似乎延伸出一個議題:「如何確保公務人員入職後能有良好的教育訓練,以確保公務人員思考模式能順應時代潮流。」
🧐 目前能確認這是一個範圍很大的議題,拆分也許是種不錯的嘗試,但分流的同時也會導致關注度降低,如何在不損及能量的前提下縮小範圍呢?求解。
😮 1
chihao 09:32:47
@chihao has joined the channel
Hsiao-chin 12:34:52
@justjoy727 has joined the channel
fly 12:47:27

我不是藝術家或策展人,但是相關的工作承辦,也苡分享一些想法和經驗。 一、獨立藝術家沒有辦法直接參與公開招標, 我想 1. 獨立藝術家的資本相對於公司是不穩定的,對於公開招標有一定的風險,萬一時間到了,資金不夠,現金流不足,也無法跟銀行貸款之下,會開天窗。 2. 現今許多獨立藝術工作者會開公司,雖然開公司好像是統包,但事實上其實也是此名藝術家在進行主要公共藝術創作,畢竟這是公司的核心專業,才能節省成本。 二、避免學術和權威 1. 當代藝術很難具體評估,因此政府機關經常以創作者的背景和過去的作品來評估 2. 人流、金流、曝光度,是較為具體有數字的方式。 3. 但以上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藝術這門生意,是很難評估和很難被量化的。如果要避免以上情事發生,必須教育所有的人民和政府官員,以開放實驗性的思維去思考藝術。

fly 12:50:35
@leo424y set the channel topic: 藝術:公共藝術、
fly 12:51:02
昨晚有個靈感,姑且不論藝術花了多少經費,以觀者的角度來論它的影響力,或許可以有一個民眾協作版的「公共藝術地圖」,以眾人認為美的作品為出發來產生,例:https://goo.gl/maps/3obD15WSJzbsRinr6 來開個 sheet 好囉…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p_WhCX8dO-wUl6lEjLT5aOKpEjh2X9929DgiyoOX3Ck/edit?usp=sharing

google.com

聯盟台灣在宅支援診所's "g0v 公共藝術地圖" List

1 place - 加入你認為的公共藝術吧

這構想很棒,但有一些地點不敢標註上來,如果那些塗鴉被不理解的人們發現了,可能會被摧毀的。
兩難~ 但塗鴉界是不是就是只有被尊重的作品會留下?
對街頭文化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也無法替代一個『界』來表達意見。

只能說,我*個人認為*,作品的藝術性(好壞)很主觀,尊重這個概念很抽象(自定義範圍過大),因為這兩個變數存在,*有可能*每一個『塗鴉界』的都會有不同的行為。
johnson 13:05:57
@chnejohnson has joined the channel
fly 13:39:40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B4%A0%E4%BA%BA%E7%95%AB%E5%AE%B6 無師自通的創作者

<@U0510FVAW> 在藝術領域用教育一詞,感覺不太恰當,早些年有一位素人藝術家林淵先生,他的創作很貼近真實生活,很容易觸動人心,但他並沒有受過「藝術教育」。 無法確認,教育是否能有幫助,如果是試著吸引眼球,多製造一些碰撞,那會很有趣。

素人畫家

素人畫家意謂「樸素藝術家」指的是無師自通,自學成功的藝術創作者;在台灣的傳播界經常將之稱為素人畫家或素人雕刻家。他們不必去拜師學藝,也不必去學院讀美術系,不必繼承畫派、美學的畫法,而是繼承一種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回想的方式,心裡怎麼想就怎麼畫,畫出天真、自由、原始、富有個人特質風貌。

ST.one 15:06:31
🧐 目前能確認這是一個範圍很大的議題,拆分也許是種不錯的嘗試,但分流的同時也會導致關注度降低,如何在不損及能量的前提下縮小範圍呢?求解。
chihao 15:15:51
先決定自己想做什麼?
公平競爭的環境
那是什麼?
假設有一個新生命,誕生在經濟環境很糟糕的家庭,沒有學歷、沒有社會關係,當然也沒有出國參展的經歷,成人後他在土木工地做著粗重的勞務工作,這些是生命的表象。

在他的生命中,有個特殊的習慣,會收集周遭的垃圾,透過特有的方式組合、用以表達他內心的感受。

希望這樣的人,能夠有機會被看見,在公共藝術的評選時,能夠不因為學歷而被否定。
例子是…?
用假設的方式,貌似極為不妥,目前有接觸過一些案例,基於尊重,我得先詢問一下當事人,近期填坑。
近期反思,應用維納斯計劃(The Venus Project)來舉例。

前文所假設的狀況,與維納斯計劃中所描述的理想狀態有些近似,以下節錄一段描述:

「人類工作目的不再是為了金錢利己,或是為了在現代社會下求生存,而是為更高一層的理想實現以及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

這一點在現有的經濟模式下是很難達成的,當然這也包含現有的公共藝術領域。

試想,如果一位「藝術工作者」的實際生活是為了「生存」或者是「金錢利己」,這樣的模式很容易產生作品本質上的扭曲。

前言所描述的「公平競爭的環境」,具體而言就是試圖在公共藝術領域將「錢」的影響力降低,進而提升「藝術」的影響力,僅此而已。

2021-05-29

fly 09:08:09
zh.m.wikipedia.org/wiki/臺灣文化#藝術 只寫到 2011 或許有些新事情發生
fly 09:11:05
> 近期的台灣藝術區分的時間點較模糊而且具有爭議,如以台灣當代裝置藝術的起點算起,應可以將1983年台北市立美術館開館為一個時間點。
zh.m.wikipedia.org/wiki/臺灣藝術#歷史
當代裝置藝術的起點不知道是不是確實為北美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市立美術館,簡稱北美館,位於台灣臺北市,成立於1983年12月24日,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

Sunny 13:39:11
@sunnyc29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21-05-30

Dai -大輔/東京 15:51:28
@dai has joined the channel
yuta 18:32:58
@yuta has joined the channel

2021-05-31

ST.one 18:03:19
近期反思,應用維納斯計劃(The Venus Project)來舉例。

前文所假設的狀況,與維納斯計劃中所描述的理想狀態有些近似,以下節錄一段描述:

「人類工作目的不再是為了金錢利己,或是為了在現代社會下求生存,而是為更高一層的理想實現以及全人類的福祉而努力。」

這一點在現有的經濟模式下是很難達成的,當然這也包含現有的公共藝術領域。

試想,如果一位「藝術工作者」的實際生活是為了「生存」或者是「金錢利己」,這樣的模式很容易產生作品本質上的扭曲。

前言所描述的「公平競爭的環境」,具體而言就是試圖在公共藝術領域將「錢」的影響力降低,進而提升「藝術」的影響力,僅此而已。